据报道,何某某身染毒瘾,他在网络上以2元钱一个的价格向别人购买了上百个有效支付宝账号和密码,偷偷进入到别人的支付宝账户。当进入苏州一家公司账户时,他发现里面的钱款正不断进出。于是,他就使用自己和亲友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以及另一个郑某某的假身份信息,注册了大量支付宝账户,在十天时间里转走了32万元。
支付宝中巨款的莫名蒸发,展现了一条惊人的利益链。受害人对于自己的账户名和密码的泄露原因完全不知晓,而且其手机和电脑硬盘中也没有发现木马病毒,就在如此“无辜”的状况下,被网络黑手盯上并洗劫了。经过一系列技术手段之后,目标的账户资金就成了板上之肉。黑客的这一整套手法让人骇然,但更让人担心的则是,经过网上的买卖环节,更多不法之徒介入其中,狼心不死,很可能会让危机进一步扩展。
惊骇之余,作为用户当然首先应该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如今,几乎每个人都在用智能手机、网银、淘宝、支付宝等,使用时自然应该提高警惕,预防木马,但更重要还是在注册时千万不要怕麻烦。种种现象警示我们,平时上网至少要设两套用户名和密码,把涉及钱财的账户名密码和一般生活用的账户名密码分开。涉及钱财的账户名密码应更为复杂,提高安全等级。
除了用户警醒之外,更需要警方及时介入,迅速追查。互联网普及已经多年,很多用户的信息早已经泄露了,到这时,还光对用户给予提醒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对黑客中的害群之马进行依法追责,加大打击力度。在一些媒体经报道出的具体案件中,可以看到警方一出手,即可把不法分子拿下。无论是这一报道中的案例,还是几天前深圳警方擒获手机病毒制作者的案例,都说明警方具备雷霆一击的能力。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些年来,不法分子利用种种手段窃取我们的个人信息,并转卖给他人的事件的屡屡发生。我们更是经常莫名其妙地接到诈骗电话和短信,有的还蒙受巨大损失,可警方对此究竟彻查过多少起?至少,这样的新闻并不多见。假如警方欠缺的不是破案能力,那又是什么呢?
强调各种防范措施只是堵,消除隐患才能正本清源。在买卖个人信息方面,并非无法可依。去年3月开始实施的《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对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可追究刑事责任。在互联网金融越来越普及的年代,希望警方能严格执法,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一发现问题就迅速行动,不能养痈遗患。须知,日常的工作虽然不像那些特殊案件那样有轰动效应,但更能保护老百姓的财产安全。
此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出台相应办法,规范各种支付平台的操作模式。不能为了方便用户消费,就将很多涉及密码等保障的步骤省去。很多用户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账户就呈现“裸奔”状态,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
在支付宝等各种“宝宝”越来越普及的时代,个人的信息安全就等于财产安全。各方面都应当提高重视程度,别等到老百姓的“羊”都丢光了,才想到去补“牢”,那就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