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骚扰电话猖獗 个人信息安全亟待严格立法

  时下,网络的开放性为不法之徒窥探、收集、传播个人信息提供了便利,导致网络安全事件频发。央视近日报道,手机骚扰电话日益严重,卖房、卖保险、中奖诈骗……花样繁多的骚扰电话困扰着广大用户。据安全厂家的数据显示,安全软件每天为用户拦截的骚扰电话就高达14个。烦人的骚扰电话只是信息泄露的“冰山一角”,个人信息的泄露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酒店住宿记录、航班搭乘记录、信用卡办理记录、房屋中介记录,甚至商场活动填写的问卷调查等,都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完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制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手机骚扰电话泛滥成灾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双刃剑效应也逐渐凸显,网络信息安全隐患悄然渗入。

  近日,央视对日益猖獗的手机骚扰电话问题进行了报道。央视报道指出,根据百度手机卫士的数据,自2014年3月起,骚扰电话数量大幅上升。2014年6月份,百度手机卫士每月为每个用户挡截的骚扰电话数量为14个,较之1月份,上升了30%至40%。据了解,骚扰电话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诈骗类和推销类两种。其中,诈骗类电话危害最为严重,它直接威胁用户财产安全,用户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不法分子制造的陷阱。

  骚扰电话如此泛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个人信息的泄露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严重威胁到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去年10月份,微博网友爆料了一个名为“查开房”的网址,只需要输入姓名或身份证号,就可以查询到顾客的真实信息。此网址一经发布即被有关部门取缔。然而,就在人们惊魂未定的时候,同一个月内,又一个名为“2000万开房数据”的文件再度出现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据了解,“2000万开房数据”记录了多家酒店从2010年到2013年1月份,近2000万条的信息。检索界面也十分简单:只有一个输入框和一个查询按钮,只需输入姓名或身份证号,就可以查询到包括身份证号、性别、生日、手机号、邮箱、公司信息和开房时间等信息。

  事实上,互联网用户信息泄漏由来已久。国内近年来已接连发生了多起大规模互联网用户信息泄露事件:2011年12月IT社区网站CSDN网站超过600万份用户资料遭泄露;2012年3月,当当网用户账户曾遭盗刷;2013年11月,7000多万个QQ群信息被泄露;2014年3月,携程网安全支付日志可被下载,大量用户银行卡信息被泄露……形形色色的信息泄露事件让广大用户苦不堪言。

  信息泄露敲响安全警钟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数据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根据被泄露的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可以筛选分类,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

  据《杭州日报》报道,网友陈先生高高兴兴地买了新房,然而烦心事却接踵而来:银行电话、贷款公司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装修公司也每天打电话关心陈先生的新房;甚至是家具公司也隔三差五打电话来卖产品。最为奇怪的是,打电话的人均能够明确清晰地说出陈先生具体的购房信息。不分白天晚上,不断响起的电话声、短信声让陈先生苦不堪言。

  陈先生个人信息泄露的遭遇并非孤例。有网友深有体会,调侃道:“卖你的人无处不在:买房,房产公司把你卖了;孩子出生,医院把你卖了;孩子上学,学校把你卖了;住进小区了,物业部门又把你卖了……”

  用户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条黑色的产业链。用户的信息是如何遭到泄露的呢?其一,拥有合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权的相关单位或部门“监守自盗”。这些部门涵盖金融、电信、教育、医院、国土、工商、民航等各个行业。另外社会机构如房产中介、保险公司、商家等也通过不同方式获得个人信息,比如一些商家采取问卷调查、登记会员等方式收集消费者姓名、电话、住址等个人信息。

  其二,是公民的电脑或移动终端遭到病毒或木马,导致信息泄露。譬如,近期火爆的2014巴西世界杯类APP就遭到恶意程序攻击。据360手机安全中心报告,世界杯三大类共267款软件遭恶意篡改,被篡改的恶意程序能够推送恶意广告、窃取手机隐私、偷录上传通话语音并私自下载软件。

  其三,用户对信息安全的疏忽也会造成信息的泄露。随意在商家或网站登记自己的个人信息,随手丢弃快递单,不及时清理旧手机的个人信息等,不经意的一个举动都可能造成信息的泄露。

  完善立法保卫用户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安全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网友曾遭遇个人信息被泄露;有94%的网友认为,当前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非常严重。因为个人信息泄漏,让人们无时不处在烦恼之中。因此,依法治理网络社会,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

  我国目前对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仅体现在一些零散的法律条文中,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作了简要概括的规定。为防止信息泄露引发的信息骚扰甚至违法犯罪,要尽快完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制度体系,在立法、执法、普法上都要进一步推进。

  专家建议,要推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尽快立法,对政府部门、金融、电信、交通、中介等单位的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严格规定,同时严打泄露、倒卖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让贩卖个人信息者受到严惩。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行业的规范和监管,对拥有个人信息的政府单位、企业和个人,明确其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此外,提升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技术能力,通过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信息保护意识,也有利于营造一个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

  此外,个人也要加强信息安全保护,网络账号应尽量设置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不随意使用公共电脑处理涉及个人隐私的业务;如发现信息泄露或账户异常,要及时通知服务机构,必要时报警。

  互联网带给我们很多的生活便利,要根治信息泄露的顽疾,还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干净的互联网环境。

 

上一篇:智能无惧挑战 山石网科轰动RSA2015

下一篇:揭开微信营销暗黑产业链:粉丝标价卖阅读量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