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信用数据存天然短板

6月4日,芝麻信用宣布,用户的芝麻分和芝麻信用报告可申请新加坡和卢森堡签证,可以少提交资产证明、在职证明或者户口本等复杂资料。

芝麻信用

虽然蚂蚁金服已经拥有了银行、保险、基金、小贷等多个金融牌照,但是其核心仍是大数据、信用体系、云计算这些底层平台的开放和共享。

一直以来,第三方征信问题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大的障碍。“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之一,征信市场空间巨大,优先获得牌照的公司将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有望率先分享这1000亿规模的蛋糕。”方正证券近日在研报中指出。

芝麻信用则为解决互联网征信缺失的困局提供了一个方案:在无法依赖传统的金融体系时,建立自己的信用评估体系。

2015年1月,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允许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机构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

在获得央行批准后不到1个月内,芝麻信用分就迅速上线,而腾讯征信等公司的产品至今尚未对外公布。对于芝麻分的迅速诞生,业内人士表示,该评分较为“简单粗暴”。

此外,刚刚起步的芝麻信用分产品的完善性和评分的准确性仍待完善。而且,其以电商为基础的芝麻信用分所依赖的数据仍然存在天然的短板。

虽然蚂蚁金服表示芝麻信用的数据来源并不仅限于阿里体系内,阿里系提供的数据仅占30%-40%。但是,阿里能取得的公共机构和外部合作机构提供的数据仍存疑。

比如政府机构等具有公共属性的机构,公安、社保、工商税务等等,这些公共机构是否会向阿里开放其数据?如果缺乏这些政府机构,以及中国电信、移动、航空等大型实体企业的基础数据支持,芝麻信用的评估结果不会得到传统金融和线下企业的认可。

“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可以查到借款人是否有违约,在其他行是否有贷款,当下是否还具有负债能力。”一位银行人士表示,如果芝麻信用等个人征信公司不能得到金融机构、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数据支持,可能还将停留在辅助平台的阶段,无法成为金融机构放贷的直接指标。

虽然银行稍嫌保守,P2P和小贷公司等互联网金融机构已经率先一步。

但芝麻信用能否承担因此带来的风险,假如引入了芝麻信用的认证体系,发生的逾期甚至恶意不还的风险,芝麻信用是否会承担一部分责任?

而且,在广大的二、三、四、五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这些区域的人群在淘宝上消费不见得多,很可能连支付宝账户都没有,这类群体芝麻分就没法评估。

上一篇:芝麻信用成签证凭证

下一篇:中国新闻网深夜疑遭黑客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