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网络强国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网络信息的安全就是大厦的基石。互联网作为新的生产力,其影响力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推动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已成为焦点问题,黑客攻击、传播病毒、窃取信息、侵犯隐私等行为暗流涌动,网民对信息安全的呼声十分强烈。网络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没有关键技术和自主产权的网络,没有对于网络安全的保护与防护,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将无秘密可言,更无安全可言。
从网民数量、基础设备等指标衡量,我国已当之无愧地成了世界第一“网络大国”,但还远不是“网络强国”。近些年,美国借助微软、谷歌、思科、IBM等信息产业“八大金刚”跨国企业的产业链优势,深度渗透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军民关键业务网络等信息枢纽重地,对我国的网络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而我国借助“斯诺登事件”、WINDOWS8禁令,以及以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企业的异军突起和进军国际等,也在向美国的网络强权发起反击。中美之间的网络博弈将长期持续,很可能愈演愈烈。
网络空间是战略制高点,《网络强国》揭示了大国博弈的核心和关键点。其一,网络空间已成战略控制的“发动机”。信息的控制与反控制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客”,控制着互联网的主通道,随时可中断任何国家的网络,随时可监控全球,也随时可解密互联网上的数据包。美国所谓的“网络自由”,其实质是网络霸权,是美国实现自身绝对安全的虚伪借口。其二,网络控制成为博弈加剧的“催化剂”。美国独享互联网管理权,导致网络控制能力在各个主权国家之间十分不平衡,加剧了世界各国对网络控制权的争夺。其三,网络数据已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石油”。数据的占有与控制成为国家的“核心资产”,网络空间安全也就表现为一个国家在网络数据方面防止数据和信息流失的防护能力。因此,方兴东在书中着重强调,在网络空间博弈中,只有完成最高层面的顶层设计,将网络空间安全提升到与现实空间安全同等高度,甚至更高的高度来制定战略,寻找对策,才可能找到方法,让各种问题和挑战迎刃而解。
网络空间博弈,已成国家力量的象征。60多年前,德国人福克斯总结二次大战德国惨败的教训,提出了著名的福克斯“国力方程”,他认为国家力量主要是由人口数量、钢产量和能源产量决定的。当美军在越战中吃了败仗后,美国人克莱因也提出了包括有形实体、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国家战略和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等在内的“国力五要素说”。对于网络空间的战略博弈,方兴东同样提出了关涉网络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大能力,与之对应网络安全问题的则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安全,而这四大安全可以归结为三个战场:政治和文化为主体的舆论战,这是正常时期的主战场;产业和经济为主体的市场战,这是正常时期和非常时期都依赖的基础;军事为主体的信息战,这是战争时期的主战场。这一划分,跳出了狭隘的技术层面的网络安全概念,为我们在新的思维模式和战略高度上思考网络安全、理解顶层战略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因此,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网络安全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方兴东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意味了安全问题第一次与发展问题进入同等规格的最高优先级,必将进一步有力保障和推进我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进程,而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宣告了中国网络不设防时代的结束,是国家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的重大举措。同时,他也预测了未来网络空间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及长期博弈的国际格局,特别是对网络安全领域的长期战略,给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规划建议。
网络强国战略,作为国家的顶层战略,需要自上而下渗透到底,各行各业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一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比如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大动脉,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升网络运营管理水平,从技术上、硬件上打造可管可控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金融风险意识,将其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不断打击窃取用户隐私、发送违法和垃圾信息等一切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净化金融环境,保护客户权益。这些同时也是作为服务行业为国家战略提供支撑支持的应有之义。